查看原文
其他

关于教育 | 中霖:致一位妈妈的信

黄明雨 辛庄师范 2022-06-08


(向上滑动查看内容)


XW你好!

    你的短信前几日已收到,未能及时回复,抱歉!昨日我带愚公班的孩子们来到泉州游学,今日是学习南音的第一天,晚上还看了精彩的梨园戏,现在才得空回信。

    你说给孩子办了休学手续,暂时在家接受教育。同时觉得“对于如何让孩子从典籍之中汲取智慧,通达天道仍存困惑”,希望我为孩子推荐书目。

   我想,这件事情不是推荐几本书那么简单,给孩子办理休学,想从体制内教育退出来,以及对步入青春期的孩子,如何进一步引导,由此产生困惑,像你这样的情况比较典型。

我愿意借此机会,好好梳理一下我对当前教育的看法,供你以及更多朋友参考。


愚公班在泉州学习南音


首先,我不认为今天的老师们和家长们不够努力,而使得教育的事情办不好,更不是大家的智商低,能力不够,才导致孩子没有合适的学校可去。


为何越来越多的朋友对孩子上学的问题产生焦虑,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身处于一个大变局的时代。

昨天上高铁前,买了一份报纸,上面转载了一则香港《南华早报》的报道。报道称,教育支出增高影响中国家庭购买力

这篇报道的叙事方式颇有趣,也确实看到了这种现象及其背后观念的普遍性,故选摘部分内容如下:

某个周日的下午,在北京一幢破旧的建筑物中,蒋女士和她7岁的女儿在教室外匆匆吃完午餐。她们正在进行课间休息,每节课两个小时,由一个课外辅导公司提供。

跟中国内地的数以百万计的中产阶级父母一样,蒋女士这位35岁的工程师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陪孩子上课外辅导班。她说:“我必须陪孩子来上课。有些内容对孩子来说太超前了,他们无法理解,比如数学里的排列组合和文言文。”

更深入地学习比公立学校教学大纲要求范围更广的科目,在学校老师教之前让孩子提前学习这些科目,这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常用策略,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中国充满挑战的教育环境中跟别人竞争。

有经济学家说:“中国的家长——尤其是中产阶级——知道,如果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获得好大学的文凭,就很难攀登成功之路。中产阶级力促他们的孩子好好学习,并且愿意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投资于教育。”

蒋女士来自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农村地区,但她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。她的年收入为10万元人民币,是北京普通城市工人收入水准的两倍。这使得她成为中国所谓的中产阶级当中的一员。 她将这一成功归功于她所接受的教育。

所以现在,她每年花1.2万元让女儿上数学课,花1.2万元让孩子学语文,还花2.5万元学英语。另外,她花费5万元让孩子上舞蹈课和钢琴课,花2万元用于出国旅游,以帮助孩子“获得一些国际经验”。她说,教育开支约占整个家庭收入的30%。


报道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普遍?

非常多的家长把教育当做了一份给孩子未来的投资,因此,相对于学校和各式各样的教育机构而言,这样的家长就是一位消费者,他/她愿意增加支出,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一款有品质保证的教育产品。

这就是所谓的主流观念。

OK,现在你不愿意成为主流了,或者说,你和你先生从一开始就不希望孩子被卷入过度的竞争,但也身不由己,如今看到孩子对学校生活实在厌倦了,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,不得不另作打算。

那么,你眼面前可供选择的路并不多,因为你已经选择了非主流,或称另类或小众的教育。而这些小众的教育体系,通常有个特点,那就是厌倦了竞争,或者说不屑于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,说得好听点,就是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追求,更注重灵性方面的追求。听上去,有点“佛系”。

我是一个对时尚潮流反应比较慢的人,最近好几次接触到这个词,上网查了一下,才知道这是2017年的流行语。

譬如说,“佛系青年”是这样一类年轻人,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,但追求内心平和、淡然,有目的地放下的活法。“佛系青年”常用语句:都行、可以、随它去、没关系……遇事淡定,内心无甚波澜,云淡风轻。

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青年,那倒也挺简单,给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,不用给他任何压力,只是带他在家读读书,经常去散步、旅游,以及带孩子参加任何他喜欢的户外活动。让孩子如此轻松成长,至少他不会成为一个内心抑郁、性格扭曲、充满愤怒的青年。

但是上回与你先生见过面,感觉到他似乎对孩子还是有些期待,不想对孩子完全放任自流。或许,作为妈妈的你,也不想从现在开始,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无所作为。

其实,在孩子的教育上,能做到完全放手,是非常不容易的。英国有所夏山学校,他们做到了。学生可以随时自由进入课堂,校长从不责怪学生,有学生抽烟,他会陪学生抽烟,一起轻松的交流。

厌倦了社会竞争的家长,渴望自由,也渴望给孩子自由,但常常无意识地陷入一种惯性当中,对孩子的“不良”言行还是常常不满,很难做到彻底放下。

这几天,我在编辑一部书稿。书稿起初的定位是想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照,帮助我们看清楚天下大势,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。我对这部书稿做了不少删节和修润,试图让它变得更通俗易懂,并将书名改为《写给青少年的文明史》

一个人的成长,如果你想主动地成长的话——为何要加上这个前提?

因为“佛系青年”似乎放弃了成长,他们把想成长的念头都放下了——那么需要认清楚自己的背景,然后才可能超越这个背景。不认识自己的背景,就永远无法超越它,不管你如何努力奋斗。

因此,你和你的孩子,比大多数主流教育下的家长和孩子幸运和有勇气,因为他们的努力是受某种集体意识的鼓舞和左右。

从这个角度而言,不认清自己生命背景的人,就活在集体无意识当中,就是一个身不由己、随波逐流的人。

那么,这个生命的背景是什么呢?

心理学家作出了一些解释,前面我也借用了他们的术语——“集体意识”、“集体无意识”。当心理学用到“潜意识”这个词的时候,其实是为了祛除“灵魂”这个概念的神秘色彩。宗教家擅长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精准的描述,他们认为在灵魂深处,就蕴含着我们生命的背景,或者说那是一切的源头。

物质主义的生命观,不这么看问题。他们看重时间这条轴线,认为人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,而动物又是更低级的生物进化而来的,在地球出现生命之前,宇宙也以某种规律在进化着,去世不久的霍金称宇宙始于一次莫名其妙的大爆炸。宇宙大爆炸奇点,乃我们生命最初的背景。

有没有一种生命观是超越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?

有,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观。

中国人的历史观就是可长可久的生命观,它注重的是内外兼修,关切的是天下文明。文明离不开人,因此有这种历史观念的人对霍金的理论毫无兴趣。

一个人的成长环境,从个体生命扩展开去,有家,有族(宗族、民族、种族),有国,以及整个世界,因此,我们的观念肯定要受到来自家、族、国、当今世界不同层级集体意识的影响。

人生来原本都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,可为何这种好奇和冲动越来越少了,甚至厌恶求知和学习了?

原因很简单,随着一个人逐渐长大,他从外部世界获得一些认知,而这些认知大概都是局部的知识,不仅不能帮助他认识生命的整体,反而成为了他成长的障碍。

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沮丧的年青人说:“不过如此!”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!”“他们都是骗人的!”“活得真没劲儿!”

老子讲得非常好:“为学日益;为道日损。”

但老子的这句话,常常被误读。许多人以为老子不鼓励人们学习,是一个反智主义者。在他们心目中,老子不读书,不思考,躲在大山或森立里,过着猿猴般的生活,由此而成道。

其实,老子是一个学识广博的人,就连博学多才的孔子都慕名前去问礼。看来,不能以老子作为我们懒惰和懈怠的借口,关键是如何从已知中解脱,不为知识所障碍,边立边破,边破边立,不断超越自己的背景。如此,为学才能成为修道的有力途径。

当今人类,处于一个非常关键,也非常有趣的时空点。

说它关键,是因为人类已经身处困境,问题重重,甚至可以说已处于毁灭的边缘。

《易经》里有个《困卦》,其象上为泽,下为水,意味着大泽漏水,水草鱼虾,处于穷困之境。

说它有趣,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,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可以为我们所用,完全可以开创出一个天下一家、多元一体、美美与共、和谐共生的新格局。

因此,《困卦》的卦辞反而有亨通的可能:“亨;贞,大人吉,无咎。”为何处于困境,而大人有吉呢?《困卦》的彖辞说明了原因:“以刚中也。”

大人高瞻远瞩,坚定信心,不随波逐流,困境是可以摆脱的。

“危机”与“生机”,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。这就是中国文化美妙的地方。

曾经有一位中学生,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,那个时候,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。

今天,有志的年青人,应当为天下兴亡而读书因为当今时代,整个世界处于崩盘塌陷的边缘。

但能不断超越自我设限,成为中流砥柱的,永远是极少数人。这极少数人的出现(大人),就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(百姓)的。

今天晨读时,我还对愚公班的孩子们说,你想成为这极少数人中的一员,还只是成为一个普通的好心人?

成为普通的好人,并不坏,也是真实的,可爱的,无恒产,便无恒心,承担不了什么重任。

但那极少数人不同之处在于,无恒产,也有恒心,因为他对阴阳互生、恒久不已的天道有笃信,故能有笃行。而要成为这样的大人,必须要立志,自讨苦吃,才能百炼成钢。

故《困卦》的象辞曰:“君子以致命遂志。”没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,在愚公班是待不住的。

梨园戏《太后祝寿》

今晚,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梨园戏《太后祝寿》,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:


明神宗万历初年,外戚武清侯李伟父子(太后的父亲和弟弟)督办军衣,伪劣贪腐,致使长城将士冻毙多人。


蓟州总兵戚继光向首辅张居正检举此事,军报入京,恰逢武清侯六十寿诞。张居正以敬献寿礼为名,入宫向李太后陈说事态利害。李太后深明大义,回门贺寿之时,规劝父弟认罪伏法。

剧中,李太后的表演很细腻。

一方面是江山社稷,一方面是骨肉之情,作为一个身世卑微,而今又位高权重的女子,太后内心非常挣扎,最后她选择了做一个有情有义的,明大是大非的大人。

让孩子成长为这样铁石心肠、大义灭亲的人,今天的父母亲大概都舍不得吧?父母就是孩子最接近的背景。父母如果有智慧,是可以帮助孩子超越他的背景的。

也就是说,如果父母志于道,孩子必然志于学。

以上议论,未必能解决你的问题,仅供参考吧。

祝心安吉祥!

 

中霖  于泉州

2018年10月30日

  

辛庄师范 网络学院 即将上线,


敬请期待哦!






★  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,致力于“重建大人之学”。更多信息请登录

     “一滴水”的新浪博客

       “立品图书”微信公众号

    “辛庄师范”微信公众号

★  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@sina.com

★  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。




 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